有了《自動駕駛》就能解放雙手?你可能誤會了 ……
近幾年《自動駕駛》越來越普及 ……

以前開車時很難想像的輔助系統,現在幾乎都實現了!

但你知道《自動駕駛》的原理嗎?

《自動駕駛》主要應用了《雷達》、《光達》、《GPS》與《電腦視覺》等 4 項技術,

再透過控制系統將所感測資料轉換成導航路徑,

藉此控制車輛動作和行經路線,好讓其能夠自動抵達所設定之目的地。

其中《感測器》是自動駕駛車的眼睛,用於蒐集汽車周圍相關環境資訊。

常見《感測器》有《傳統雷達》、《LiDAR 光學雷達》與《鏡頭》等 3 種。

1. 傳統雷達:雖然穿透性較強,且不受雨塵等環境因素影響;

但弱點在於覆蓋範圍較小,且難以對周圍物體作出精準判斷。

2. LiDAR 光學雷達:可透過旋轉雷射光束建構出車體周圍的 3D 影像圖。

但礙於雷射先天限制,容易受到雨、塵、霧 …… 等環境因素影響。

3. 鏡頭:利用攝影機搜集各種路況圖像,以協助改善駕駛輔助系統。

不過說到《自動駕駛》,很多人都誤以為是「車子會自動行駛」…..

其實目前《自動駕駛》仍屬於輔助功能,

用於輔助駕駛者(司機)處理剎車、加速、轉向或變換車道 …… 等等情境。

所以無論《自動駕駛》啟動與否,豆友們開車時仍應保持警覺、注意行車安全喔。
